【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ModA Curations是一个由来自北京的姑娘范姣健创立于2023年的艺术机构,团队由人类学家范姣健,樊天凯与策展人方昕瑜组成,致力于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展示多元背景的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叙事手法。机构的首次展览于2024年3月14在纽约开幕。名为“Being Human”的艺术盛宴开启了一段以每年两次的展览为核心的变革之旅,在艺术与人类学之间架起了的桥梁,围绕着“以人为本”,基于艺术家自身经历的核心。
展览二楼前侧 摄影:沈一白
在曼哈顿苏活区的这座三层楼的画廊门口,参观者会见到此次展览的第一件作品,来自概念艺术家Emma Kanne创作的“我只想爬回床上”。
Emma Kanne, 我只想爬回床上, 2024. 摄影:江昱
出生于2000年的Emma Kanne的多媒体实践根植于研究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消费品文化,人与自然互相挑战的紧张关系,以及宗教和资本机构在舆论中所起的社会功能。“我只想爬回床上”是Kanne在展览门口用废弃的婴儿床搭建的装置作品。作品中,婴儿床取代了通常用于保护纽约街道上残存的树木的栅栏,用来引导树木生长的绳子也被紧紧地编织在床的木轨之间。这个装置意在让人们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对立和各自封闭的现状,以及人类文明对自然无情地征服的现实。Kanne希望用她的作品鼓励个体在从众的社会大流下,仍旧不要放弃寻找与创造真正的归属。
Emma Kanne的另一件概念装置作品, “I return to what is wanted of me, (buying past the impulse)”,位于展览的二楼一个专注于展示初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的空间。这件装置中, Kanne买下了十分钟内自己在Instagram上被推广的所有商品以完成作品,不给自己选择的余地。在展览结束时,她为了避免严重的债务,退还了所有她购买的商品。
在Emma Kanne的作品左边,是两幅芝加哥艺术家Wyatt Tiel的油画作品,“米达斯” 和 “紫色左手”。这两幅画作的背景中的高浮雕感与前景中的低浮雕感,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有趣的视觉冲突。突显了艺术家在绘画中自我放纵与夸张的特点。在Emma Kanne的作品右边,是本次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来自上海的张欣然的作品。
张欣然作品一览 摄影:沈一白
张欣然的四件多媒介雕塑作品,隐晦地探讨了从浪漫关系,消费主义,到自省的多元主题。锁链门形的树枝雕塑“镰形人质”是参观者们驻足时间最长的作品,此雕塑深受2000年代台湾偶像剧的启发。这类剧集通常会有一个近乎无敌的霸道男主,一个在困境中仍旧拥有乐观态度的女主,一个温和的男二, 还有一个时刻准备着破坏女主角努力取得的一切的邪恶前女友。这些性格迥异的角色成就了台偶的典型女主角色,但同时女主角的人格也被绑定在了别的角色身上,因为离开了她们,女主通常会回到那个没有任何故事的普通女孩。
这个区域最后一位年轻艺术家也是唯一一位影像艺术家, Mathilde Levistre的六件作品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便是用转印图像直接到织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一切有能力伤害人类的事物和黑暗的想法的释怀与对人类情感的痛苦本质的接纳。
展览二楼后侧 摄影:沈一白
回到主展厅的一楼,参观者会首先注意到非裔美国艺术家Alexander James的双面木版画,“无名”的背面。“无名”作为本次展览中James唯一考虑过雪藏而不展示的作品,在一面展现了美梦,而另一面展现了噩梦,展览的到访者们常常围绕哪一面是美梦,而哪一面是噩梦展开激烈的讨论。
Alexander James作品一览 摄影:沈一白
Alexander James的作品核心是通过创造充满神秘色彩的高对比度人物形象,来重新塑造非裔美国人的身份。他说道,“通过抽象画面,你可以直白而深刻地看清自己。” 詹姆斯用活力四射并具有着独特面部表情的人物形象,与具有美国历史背景隐喻的意象,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Being Human”一共展出了11位艺术家的72件作品,参观者们常常在这栋三层的画廊中花上一整个小时。ModA Curations团队的成员告诉我们,她们常常听到参观者们一阵欢笑,一阵沉默。现实中,本次展览的社会反响,就像参观者的反应一样,让人们在艺术家们诙谐的叙事手法中大笑之后,陷入了安静的思考。以人类学的角度策展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是一种非常有挑战性,但是也非常创新的手法。ModA Curations成功地做到了在首秀就给挑剔的纽约艺术爱好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独一无二的印象。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